2022年7月15日星期五,首届鼓浪人工智能论坛(春季)在厦门市鼓浪屿成功举办。来自南京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山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著名学者汇聚一堂,就人工智能学科前沿方向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。厦门大学媒体分析与计算实验室的学生也参与了本次论坛,并认真旁听与学习了报告内容。

鼓浪人工智能论坛于早晨9时开始,首先由厦门大学纪荣嵘教授致欢迎词。纪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各位来宾远道而来的感谢,并表达了对首届鼓浪人工智能论坛的期许。纪老师指出,论坛旨在提供对人工智能科研前沿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,邀请了九位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,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实现不同领域之间思想的碰撞,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带来新的学术火花。

随后,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与讨论。南京大学的吴建鑫教授作了《经典机器学习概念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二例》报告,提出经典机器学习概念的指导,能够与深度学习相结合,并且在弱监督目标检测与小样本学习领域能够获得一些进展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兴刚教授就《释放Transformer在目标检测和分割中的巨大潜能》进行讨论,提出利用Transformer网络能够在不同视觉任务中实现高效率、高精度的表现。来自中山大学的郑伟诗教授作了《行人重识别中的三维形状建模分析》报告,就三维形状模型在行人重识别领域的特征迁移进行了讨论,并介绍了对纹理不敏感的行人重识别算法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盛平教授作了题为《人像抠图技术及其应用》报告,提出了针对商业摄影照片的人像编辑最新研究成果,及其相关软件与平台。论坛间隙各与会嘉宾进行了合影留念,上午报告完毕后各老师与同学也进行了自由的学术讨论。
论坛于下午两点半继续召开。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祥龙教授作了《深度学习对抗攻防与安全评测》报告,介绍了深度学习领域的安全挑战、对抗攻防的相关案例与研究进展。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石川教授就《异质图神经网络:概念,模型与应用》展开了讨论,介绍了领域的相关挑战与研究进展,并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。来自清华大学的黄高副教授作了题为《面向高效视觉感知的动态神经网络》的报告,从不同的动态推理范式出发,介绍了几类面向不同领域的动态网络,并讨论现有方法的局限以及未来发展前景。中山大学的李冠彬副教授就《知识嵌入及推理引导的跨模态理解》进行了汇报,从语言引导的视觉目标定位、知识嵌入的跨模态医学分析为例,分享与讨论了跨模态智能技术的潜力与趋势。来自武汉大学的叶茫教授作了《Rotation Invariant Transformer for Recognizing Object in UAVs》报告,就无人机场景下的目标检索任务,提出了在特征层面利用模拟旋转等操作实现旋转不变形的方法,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。

议程结束后,纪荣嵘教授对论坛全程进行了总结,并作了简短的结束语。纪老师提到,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汇报与讨论,互相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,令参会的所有老师与学生都受益匪浅。首届鼓浪人工智能论坛于15日下午18时,在师生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。
(文/费翔)